ManBetX万博一周艺术人物|波拉德获哈苏奖三人展“名石风流”

作者:ezajj    发布时间:2024-03-12 11:14:29    浏览:

[返回]

  ManBetX万博日前,圭亚那籍的摄影师英格丽德·波拉德获选为2024年哈苏奖得主。哈苏国际摄影奖被认为是国际摄影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

  在上海,由杨建勇、俞莹、谈瀛洲三位合作的展览“三生石石头的千古风流”在大沪联合艺术空间举办。花鸟画家万芾的艺术展“时间之后”在朱屺瞻艺术馆开幕。艺术家秃头倔人举办个展“倔派童话”,带着他特有的戏谑精神。在杭州,钱晓芳则以安静的水彩画记录草木果蔬。在京,李止举办风景作品展“山川行吟”。

  据艺术论坛中文网报道,日前,英格丽德·波拉德(Ingrid Pollard)获选为2024年哈苏奖(Hasselblad Award)得主。哈苏国际摄影奖,由瑞典哈苏公司于1980年设立,每年评选一次,在国际摄影界具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被认为是国际摄影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得奖艺术家将获得200万瑞典克朗和一台哈苏相机。颁奖仪式将于10月11日在瑞典哥德堡举行,波拉德的个展将于同日在哈苏中心开幕。

  波拉德1953年出生于圭亚那乔治敦,4岁时随家人移民到伦敦。她经常将肖像、档案材料、物件和文字结合创作成复杂的装置作品,通过摄影、媒介和研究等实践探索种族和他者性问题。20世纪80年代,她以几组描绘身处英国风景中的黑人摄影作品获得广泛认可。21世纪初,她开始研究英国将酒吧命名为“黑人男孩”的传统,并出版了一本书和一次主题展览。波拉德入围了2022年特纳奖,2023年因其对艺术领域的贡献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MBE)。

  哈苏基金会在新闻稿中称赞波拉德的作品“通过对英国景观、符号和身份的探讨,揭示了微妙而公然的不公现象,同时也对摄影媒介及其历史提出了挑战。”(畹町)

  石头,简约玲珑,可为案上清供。叠石成山,可成西园之魄。从玉玲珑、冠云峰,我们得窥石头的千古风流。3月9日至3月24日,由杨建勇、俞莹、谈瀛洲三位先生合作的展览“三生石石头的千古风流”在大沪联合艺术空间举办。

  所谓“三生石”,乃谈生、俞生、杨生之石也。此三生者,在学术、收藏、美术三界中各善所长,本不相关,却因爱石,成此雅会。

  参展者杨建勇,是艺术家,策展人,专栏作家,胡润艺术会总监。俞莹,是赏石文化学者,中国观赏石协会科学与艺术顾问。谈瀛洲,是作家,摄影家,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谈瀛洲教授参展的这批题为“花石纲”的照片,组合了美花与怪石、老木等传统元素,但是他没有把它们置于园林或盆景之中,而是一种创新的尝试。“从摄影的角度来说,这种组合提供了各种对比:从质地上来说,是坚硬和柔软、粗粝和细滑、干枯和脆嫩的对比;从光线上来说,是明暗和色彩的对比。在形而上的层次上,则是瞬间与永恒、有生命与无生命、有变化与无变化(或少变化)间的对比。在这些对比中,包含了一种对生命的感慨和喟叹。”谈瀛洲自述。

  策展人林明杰说:“石在中国艺术史中,非但是一种世间独创的审美发现,更是一种文人风骨。它打破了依赖于财富和权力罗织的审美价值阶梯,而伸张了以艺术审美境界之高下判定价值高低的理念。由此,原本最为微贱的野草荒石,也就有了翻身成为案头清供的机会。”(畹町)

  3月8日,“时间之后:万芾艺术展”于朱屺瞻艺术馆正式开幕。展览共展出万芾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六十余幅。在这些创作中,既可以看到其求学时期的习作、临摹、写生作品,还可以看到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万芾,现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工艺美院教授、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书画院画师、上海觉群书画院画师。

  作为海派知名花鸟画家,万芾在传统花鸟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把对于自然的观察、都市生活的感受融合于创作中ManBetX万博,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工笔花鸟画风格。

  可以说,此展览是万芾近四十多年来艺术创作和实践的一次学术梳理,从中了解其艺术创作的经历、传统向当代的语言转换,以及最终形成万芾独特绘画语言的过程,这是一次梳理和解读,更是一场相遇。(畹町)

  3月8日,“一知一见——钱晓芳水彩作品展”在浙江赛丽美术馆开幕,展出钱晓芳水彩作品170余幅,呈现画家借助草木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钱晓芳,硕士研究生,研究员,2004年至2020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工作,任党委副书记、书记。在美院工作时期,每天她习惯在校院子里走一圈。清晨的草木,衔珠含露。她对水彩的喜爱,缘于这种晨珠浸润的小花小草,缘于这种湖光召唤中的草木滋润。

  她的水彩画中,充满了寻常的草木果蔬,无珍品异类,却自有一种朴实自然之美。她的画,不仅展现了叶藿抒展、果实累生的自然之美,更传达了一种簇生的力量,一种生命的蓬勃与旺盛。她善于捕捉那些细微的美,并将它们呈现在画布上。

  钱晓芳说,“我的作品主题还是比较明显的,花卉、蔬菜、绿植三大类居多,这与我平日里的喜好密切相关,我喜欢花和绿植,喜欢生长在田野中和房前屋后绿油油的蔬菜,也常去花卉市场和农贸市场走走看看,它们的姿态、它们的生机、它们的色彩、它们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吸引我,总想着要留住它们。”(陆林汉)

  3月10日,“倔派童话——秃头倔人油画作品展”在上海浦东新区本有艺术空间开幕,这是秃头倔人的首场油画个展,汇集艺术家近年约四十幅油画作品,并辅之以数十件纸本手稿,按照“变形”、“表现”、“现实”三个板块,综合呈现艺术家对于油画这一传统媒介的坚韧挖掘与深度自省。秃头倔人,原名李晓强,辽宁省铁岭人,1987年鲁迅美术学院毕业,先后在电视台,广告公司以及上海外企工作。2006年开始进行当代中国绘画的创作,并开创出自己的独特画风,提出荒诞画派概念。

  “秃头倔人的绘画似在提醒,不妨用戏谑与幽默替代英雄主义或绝望,来接近我们日常或多或少带有荒诞感的生活,并且心有念念。”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张浩介绍,植根于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传统,秃头倔人运用黑、白、黄三种色彩,调制出标志性的“小黄人”形象及其变体。艺术家倔强地对观众早已熟知的故事进行新编,以展现由绘画带来的不屈于人的力量。

  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周兴撰文道:“秃头倔人的水墨作品多被标识为‘荒诞’,他也被称为‘中国荒诞派画家’。但这次上海展主要展出他的油画作品。据说这是秃头倔人的第一次油画个展,从而具有首创意义。倘若仍然以‘荒诞’名之,未免落入老套也未必合乎实情了。我贸然启用一个新词‘戏谑’。意思大抵是,艺术不只有荒诞,更要戏谑——而且,戏谑可能是一种更要紧的姿态。”

  孙周兴认为,秃头倔人深谙戏谑之道。无论他的水墨还是油画,都贯穿着艺术家面对荒诞世界的戏谑精神。展览将持续至6月10日。(李梅)

  在日趋技术化的工业和后工业时代,人何以自处似乎成了一个问题。艺术家通过建构一个能够自主运行的艺术世界来安顿心灵,这个建构过程实则是寻求人文思想的有效介入,让人成为真正意义的人,这是人类面临技术挤压、可能失去世界主体地位的一种救赎。

  3月9日,“山川行吟—李止风景作品展”在北京金宝和院开幕,展出艺术家李止的作品。展览发起人王永胜指出,从摄影艺术到绘画,李止的创作一直以追寻自然中的文明源头,关注心灵的安顿为主旨。展览分为“绘画作品展”及“摄影作品展”两个部分,分别代表李止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

  李止的作品早期注重书法用笔、计白当黑、追求禅意,偏于文人画谱系;近期作品中,艺术家综合材料艺术,力图在宋代艺术精神和当代审美语境的融会中彰显美学意义,思古幽情和当代畅想交融一处,北宋山水神秘与崇高的品格及蕴含的普世意义便得以再现。透过画面,观众能够感受到艺术家独具风格的自然观和方法论:以画入影,以影入画,以诗意、意境为核心统摄其他。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韩朝评价,李止的摄影基于客观真实,也是主观选择和升华了的同构于心理和精神世界的观念表达和有意味的形式呈现。

  李止在自述中写道:“一年之中,三游黄河,四踏太行……一念心动唤醒生机,画面上生长自在之境……”每每临山涉水,李止皆有收获,“不薄一物,万象涌来”,其近期的纸上作品,以泼为主,泼写结合。影像的黑白氤氲朴素到绘画的色彩丰富斑斓,这是艺术样态转化的一次壮行。(高丹)

搜索